宅思千载,神交古人,拓展你的精神时空
2021-08-12 00:00:00
晚清中兴名臣左宗棠在他的书房有一份对联:
“读书万卷,神交古人”。
古人写的书读之如沐朗朗清风,像《道德经》《茶经》《坛经》等,虽短短几千字到上万字,却引领了后世文化。最重要的是给与读者那种心灵的温度,如在干渴的沙漠遇到清冽的泉水,给人以生的希望和清澈的方向。
宅思千载,向古人学
新冠疫情期间,我和大部分人一样,“宅家”生活足不出户。突发好奇:遥想古人没有手机、电脑和互联网,车马也慢,难以远行,他们如何“宅”得住呢?
翻阅史料,我发现,在古代,人们一般会选择动和静两种方式来经营宅生活。动,即运动。投壶游戏就是其中一种。据《礼记·投壶》记载,投壶、踢毽子,是最早的民间体育活动之一,明清时期踢毽子更是蔚然成风。相比于动,静的方式则更多,吟诗作对、研墨写字、抚琴作画都是“宅”生活里必不可少的元素。
“破梦直须茶”,古人的宅生活里,喝茶不可或缺。一杯茶的功夫,可以化解千头万绪,无限烦忧,不要问太多为什么,沸水滚烫冲下来,叶片翻腾,浓得化不开的茶香洞开心扉,喝干的茶水滋润胸腹,这就是无以言表却又无比深沉的茶文化吧。
比起以上的宅,古人最质朴和简单的宅,便是宅家读书了。没有咖啡吧,没有图书馆,家家都有一方书架,这是“宅”家最疗愈的空间。好好读一本书,与自己对话,跟圣贤神交。还有一些专注者,选择闭关修炼或上山学艺,一次闭关可能就是数月,一次学艺可能就要十几年间。期间,或深入一本经书,或研究一种方法,或学一门手艺,出关或下山后,整个人的造诣和层次,都会再上层楼。而如今的互联网时代,学习的信息似乎无处不在,只要愿意,你可以在线把大英博物馆的书都搬回家来看,我们似乎可以更轻松地遍习诸艺,亦可以结交三教九流,却显有古人的那种静,那种专注,而流于肤浅。
一次疫情,让我们宅家照见了自己,不妨学学古人,静下心来,给自己深度思考的时间与空间,多读经典,与圣人交,向先贤学,定会受益匪浅。
宅本孤独,心定则安
叔本华说,“要么庸俗,要么孤独。”孤独到一定的程度方能敏于周遭变化,洞察世事人心。眼盲之人尤擅察觉物象的萌动,耳钝之人常能领略声音之细微,而当心灵可以免于繁杂的人情物欲所扰时,自然能够生发出某种超然的悟性和气质。
《坛经》中云:“时有风吹幡动。一僧曰风动,一僧曰幡动。议论不已。惠能进曰:‘非风动,非幡动,仁者心动。”至今记得,当初接触此文,虽乍听颇感深刻,但难免满腹怀疑,权当故事一读。然有一次漫步园林时,看风吹岸边杨柳,顿时恍然大悟。风吹幡动,不离风、不离幡、不离心。若离风则幡不曾动,若离幡则不见风动,若离心则不知何为动。说透了,天下之变不过是人心之变。
“古往今来顷刻间演过千秋世事,天涯海角平方地可走万里河山。”这是我在多年前寻访福州三坊七巷时,曾在一幢宅子的大门两侧看到这样的一幅对联。面对纷繁复杂且不断变化的世界,心若笃定,万事万物,变亦不变。宅是看尽繁华万千的通透,是走过万里河山的智慧,宅是孤独,但宅不寂寞,宅是境界,心定则安。
所以,安住,安住,在我的时空里,我思故我在,风过谢桃花,云走谢清风……
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